金刚经修行网

佛说八大人觉经白话

发布时间:2022-12-23 20:00:33作者:金刚经修行网
  佛说八大人觉经白话
  一、前言
  在众多佛经中,《般若心经》与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,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,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、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,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。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,甚至要经常背诵。本经的文字初看似乎很浅显易解,但其中有些词句并不是很简单。笔者在此愿以自己所知对本经做白话之解说,但愿有缘读者能得到利益,也请各位先进多予指教!
  二、经文的白话解说
  (一)经名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批注:
  1.八=八条、八项。
  2.大人=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人,即菩萨之义。
  3.觉=觉知、了知。
  (二)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。
  ◎是说作为一个佛弟子都应该经常以至诚心念诵此经。
  (三)第一觉悟:世间无常;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,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  ◎这一段话是要修行者由对身心的观照而生出离之心。
  1.世间无常=众生轮回六道之处(世间之义)都是无常,此中之一切都是变化不定,没有常住不坏的现象。例如众生有生死、星球有坏灭与出生,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这是「真理」。
  2.国土危脆=指我们所居住的土地是危险又脆弱之处,例如地震、水灾、风灾都会导致山崩地裂,居处受损,甚至人命不保。
  3.四大苦空=指我们四大所成的肉身有各种苦,有病苦、老苦、最后死亡而化为乌有。
  4.五阴无我=人的精神身即五阴。吾人精神身的「能知作用」是无明妄想所生的虚妄觉知,其「所知作用」是过去在人界活动所积存于名色中的名、相、符号,属过去之阴影,我们的一切认知作用就是外尘与我们的五官接触后,经由这些虚妄的能知与所知的「识」三者和合所生(又称意识心),三者缺一不可,也没有任何一个可作为主,故说五阴无我。也就是我们精神身的认知作用并不是来自一个作主的「我」。
  【注:真正的我是真心(如来藏),众生因无始无明遮障真心,故不得而知。】
  5.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=此指人的身心、肉身有生有死,心念变化不断,但这些都是虚妄无实、都是因缘和合妄想所生,非有主宰。
  6.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=妄心是一切身、口、意造恶之源,身体是罪恶的同路人、是妄心造恶的帮凶。
  7.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=要常起如上之观照则可生出离心,逐渐超脱生死轮回。
  (四)第二觉知:多欲为苦;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
  ◎这一段话是要修行人减少欲望。
  1.多欲为苦=欲望太多是苦的原因。
  2.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=众生在世间轮回生死,如走马灯不休止的疲劳,主要原因是贪欲。
  3.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=减少五欲之追求,做事无所求、无所得(无为之义),如此则身心自在、不被五欲所束缚。
  (五)第三觉知:心无厌足,唯得多求,增长罪恶;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唯慧是业。
  ◎这一段话是要我们知足守道,以修法身慧命为终身努力的目标。
  1.心无厌足,唯得多求,增长罪恶=人的妄心是贪得无厌,为了满足此贪求之心,人只好努力追求事业,甚至作奸犯科,增长造恶业的机会。
  2.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唯慧是业=一个大乘修行者就不如此贪求,他对自己之所有感到知足,即使物质困乏也会安心于自己的道业,一心只以修空观了脱生死为努力的目标(即以法身慧命为重,人间的事业随缘即可,不必太执着)。
  (六)第四觉知:懈怠坠落;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
  ◎这一段文字是开示我们要努力修行,克服各种心的障碍以得解脱烦恼。
  1.懈怠坠落;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=人若懒惰不努力上进则会堕落,故修行人要经常做精进之行以破除各种内心烦恼的痛苦(恶事之义)。
  2.摧伏四魔=四魔指四种内心的障碍,此即病魔、死魔、烦恼魔与五阴炽盛魔,说明如下:
  (1) 病魔=即对病苦的烦恼。肉身无常,如机器会老旧、会变坏,要如此观。当病苦发生时就要看医生,心不抱怨烦躁,要坦然面对,也要适度养身(养生)以减少病苦的发生。
  (2) 死魔=即对死亡的恐惧。人都是害怕死亡的,死亡是人类内心的隐忧,尤其是年老的人。对死亡的问题,修行人必须有方法克服。例如常观照肉身无常、有生必有死、死又再生、不足为虑。又例如,常想今生依佛菩萨,往生必蒙佛菩萨之摄受,或生净土、或生善道,不必害怕。又例如,可发大愿常住世间渡生、修习不死虹身。总之,修行人对死亡的问题必须有所准备,长期观照修持以得解脱内心的烦恼。
  (3) 烦恼魔=众生因五毒心造诸恶业,贪着世法,因此各种烦恼扰乱身心,或为自身、或为家人、或为事业、或为爱情、或为金钱,红尘俗事多生烦恼、心不得清净,修行人必须设法克服以得清净心,如此才能入三昧修行。克制之法甚多,如「观无常苦空,钱财名利甚至一切情谊终必化为无有」。又可「观因缘」,世间诸法皆因缘和合而有,缘尽则坏。也可做「如幻观」,观一切法如梦幻不实,钱财名利起灭如电,不必执着、不必为其生烦恼心。
  (4) 五阴炽盛魔=这是五阴过盛所起。例如好色之徒,眼见男、女美色则心起躁动不可停止,此类眼见色相而过度贪着即「色阴炽盛魔」。又例如,耳贪美声(如女性娇柔之声、他人赞美之声)、鼻贪好香、舌贪美味(如为贪口味而到处找美食者)、身贪滑腻之觉受等,当耳、鼻、舌、身四种感官面对尘境若生起太强烈的贪爱,则是「受阴炽盛魔」。若经常妄想不止,面对事情或境界之时起过度之想,以致忘却修行之正事,此即「想阴炽盛魔」之属。「行阴炽盛魔」是指念头强烈。例如常起恶念头、起害人之念、起骂人之念、起贪念等,这些恶念头由内心生起不能克制,则属行阴炽盛。所谓「识阴炽盛魔」,此即强烈的记忆不忘。例如有人骂你则终生记忆不忘,甚至经常提起此事,这类即属识阴炽盛。总之,五阴炽盛魔是过度强烈的执着所引生,其结果是自己受苦甚至伤害他人,修行人要小心自制。
  3.出阴界狱=自心要观照以出离烦恼痛苦的阴暗而入自在光明的境界(即心解脱之义)。
  (七)第五觉悟:愚痴生死;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
  ◎这一段文字是开示修行人,要努力修慧以渡众生的愚痴。
  1.愚痴生死=愚痴无智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。
  2.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=大乘修行者心中常忆念,要多学习、多听闻有利益上求下化的知见以增长自己的智慧、以成就自己说法渡生的辩解能力,如此才能教化众生使得一切智慧,也可使众生远离愚痴而得大乐。
  (八)第六觉知: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;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
  ◎这一段文字是开示我们要布施济贫。
  1.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=贫苦的人经常会怨天尤人,这种心态就很容易与他人不和而产生彼此的恶缘。
  2.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=菩萨对贫苦的人要做布施财物等,且做布施时要以平等心。对怨家与亲人要以平等的心念对待(即不可以亲人给予布施,怨家、仇家则不给予布施)。
  3.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=在布施之时,对过去曾作恶的人不可起忆念而不给予布施,也不可讨厌现在作恶的人而不给予布施。
  (九)第七觉悟:五欲过患;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,常念三衣,瓦钵法器,志愿出家,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。
  ◎这段文字是要修行人不可贪五欲而染世乐。
  1.五欲过患=五欲是指人的五官面对尘境时,心中起贪爱之念。也就是眼见美色、耳闻妙声、鼻嗅香味、舌尝美味及身体接触滑腻境界等,对这些境界心起贪爱即是五欲之义。众生贪五欲则对尘境不舍、不能脱离三界轮回,且因为贪五欲会造作各种恶业,成为烦恼痛苦之因,因此说五欲有很多过失与祸患。
  2.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=我们虽是世俗之人,但也不可贪染世间人的各种欲乐,否则就不是修行人了。
  3.常念三衣,瓦钵法器,志愿出家=三衣是出家人所穿的三种衣服,第一种是平时穿的「中着衣」(梵语安陀会)、第二种是作法事所穿的「上衣」(梵语郁多罗僧)、第三种是「大衣」(梵语是僧伽黎),是作大法会或见贵宾时所穿。此三衣分别由五条、七条、九条(可多至二十五条)所制成。瓦钵法器是出家人吃食、饮水与作法事所用的器物。这一句是说,修行者要常忆念出家之事,有机缘则要出家修行。这是对有机缘出家之人而说,若立志以白衣居士渡生之人,则要行「心出家、身不出家」之法,对亲情与爱情之因缘要了断并修如幻观,观诸法如幻、心出三界。
  4.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=修行人要心坚定守戒不犯,身心清白无染无垢,也要常修清净之行(梵行之义),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不可以有分别心。
  (十)第八觉知: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;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,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
  ◎这一段话是要修行者发大慈悲心普渡一切众生。
  1.生死炽然=众生轮回生死之苦如火焚身(燃烧身体)。
  2.苦恼无量=众生在六道轮回苦恼繁多不可胜数。
  3.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,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=菩萨体悟众生生死苦及烦恼多,因此生起渡生之心(即大乘心),发心救济一切众生,发愿为渡众生之苦不惜付出一切代价,要使众生都能了脱生死轮回之苦,终成佛道、安住大乐之中。
  (十一)如此八事,乃是诸佛,菩萨大人,之所觉悟,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,
  乘法身船,至涅盘岸。复还生死,度脱众生。以前八事,开导一切,
  令诸众生,觉生死苦,舍离五欲,修心圣道。若佛弟子,诵此八事,
  于念念中,灭无量罪,进趣菩提,速登正觉,永断生死,常住快乐。
  ◎这是本经的终结,包括修行的次第及修本经的利益。
  1.如此八事,乃是诸佛,菩萨大人,之所觉悟=以上这八条经文就是诸佛与菩萨等大乘圣人所觉悟之事。
  2.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=要努力精进,行上求下化的菩萨道,且要起大慈悲心,并要修习空观的智慧以了脱生死。
  3.乘法身船,至涅盘岸=要先求悟空性了生死(法身即空性之义)。此称为「入解脱门」。
  4.复还生死,度脱众生=菩萨不永住涅盘,为渡生而出涅盘进入轮回生死的世间(注:一般是依本尊法修成金刚心菩萨,以神通力渡各道众生)。此称为「出菩提路」。
  5.于念念中,灭无量罪=由于阿赖耶识中的识种生灭不止,故称为「念念中」。这句话是说:佛弟子常诵《八大人觉经》则得佛力加持,可消除阿赖耶识种子中的各种业障。
  6.进趣菩提,速登正觉=菩提是觉悟之义,众生要修般若以证菩提,各种不同层次的众生所修、所证皆不同。例如凡夫的般若为「发心学佛」,所证菩提为「初地菩萨」。初地菩萨的般若是「空观」,所证菩提为「了脱生死不退菩萨道」。又例如,八地左右菩萨所修般若是「如幻观」,其所证菩提为「知诸法自心现量」。等觉菩萨所修般若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所证菩提为「空有不二」。妙觉果位以上所修般若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所证菩提为「众生本

\

具空如来藏的四智」(即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等),也就是所修般若等同本觉。这一句话是说:常诵《八大人觉经》则会成就各种般若,逐渐证到各层次的菩提,且很快会证到无上正等正觉(本觉四智)。
  7.永断生死,常住快乐=永远了脱生死轮回,常安住于佛的无上法乐中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初识佛法

  • 佛学课本

  • 佛光教科书
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