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修行网

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~五蕴无我

发布时间:2022-11-27 09:54:27作者:金刚经修行网

第三卷 苦~五蕴无我

现在,我要跟大家讲五蕴, 十八界。

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,旧译为五阴或五众。蕴是积聚、收藏的意思;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,而收藏住,聚在一起的意思。它们是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

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: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,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,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;这是依据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来执著,认为其中有我。因此,佛就阐述这五件事情,讲解其中没有我。所以佛开演五蕴的主要目的,是要破除我们在五蕴中执著有我的烦恼。所谓五蕴是:

(一)色蕴:即物质的积聚,它包括内色与外色。内色是我们身上的物质活动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--五根;外色是我们身体以外,所活动的物质境界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--五境。

色就是物质,佛法对物质有很多种分类,其中最简单的物质分类就是所谓的四大。因此,色蕴中也包含了四大的活动。在经典中说,色有质碍的性能,占有一定的空间,久后会破坏、变坏的意义。色是指一切物质,以及一切物质活动现象的总称。

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,称为四大。所谓四大是:

一、地大:凡是坚硬性的元素,称为地大。

二、水大:流动性、潮湿性的元素,称为水大。

三、火大:热暖性的元素,称为火大。

四、风大:轻浮流动性的元素,称为风大。

以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来说,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能量:地大是指物质的固态;水大是指物质的液态;火大是指物质的能量;风大是指物质的气态。因此,四大并非指地、水、火、风,而是用它们来代表物质的最基本的四种性质。根据佛法说,任何的物质都包含四大,比如说海水,它具有水大多,地大、火大、风大少。如果海水加热变成水蒸气,

它的火大、风大增多,水大、地大减少。

释迦牟尼佛对世间的阐述重点,是要告诉我们内心活动对外间的反应,比较不注重对物质的分析。因此,佛随着世间人的讲法来讲解物质,没有特别去解释,所以物质的性质就用古代印度人所说的四大来解释。

刚才讲色蕴中包含了物质的活动,物质有所谓的四大,根据佛法说,色蕴是指所有的物质活动积聚在一起,总称为色蕴。然而,物质的分类除了分为四大之外,还有内色与外色的分法。因为古代的人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,就用身体的知觉、感觉来观察这个世间,将物质分为内色与外色。内色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头、身体五种活动;外色就是外在的境界,有色尘(光线)、声尘(声音)、香尘(气味)、味尘(味道)、触尘(触觉)五种,总称为五双色。

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

眼根----色尘----眼睛看到颜色

耳根----声尘----耳朵听到声音

鼻根----香尘----鼻子嗅到气味

舌根----味尘----舌头舔到味道

身根----触尘----身体接触到东西

佛说,我们的身体不过就是这些物质的活动,它并非有一个固定的物质,称为我,也就是色蕴中没有我,我不是色蕴,色蕴不是我。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执著身体是我。佛说不是,是这些种种物质的活动罢了。

(二)受蕴:我们的心领纳外境的感觉。这些感觉是由外面的境界影响,而引起我们的心所感觉的,它们是通过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而得到的,因此,受有它的来源。

我们的心对顺境、逆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,即苦、乐、舍(不苦不乐)受,称为三受。

一、苦受:领纳逆境,身心不自在,刺激太强,受不了,此是身心受苦。

二、乐受:领纳顺境,我们所喜爱的境界,身心愉快,此是乐的感受。

三、舍受:领纳中庸性的境界,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。

受的来源: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都是从六根而来,所以佛把受分为:眼根所生受、耳根所生受、鼻根所生受、舌根所生受、身根所生受和意根所生受等种种不同的差别。因为我们一直以为受里面有一个人,而这个人在感受一切的苦与乐。佛说不是,是有这些不同来源的受。

一、眼根所生受:眼睛看到光线的色彩、亮度,不是看到实际的东西,即物质的光线反射,让眼睛看到。因此佛说,眼睛看到的并非物质,是看到光线--色尘。眼睛看到光线的时候,会有感受:当你张开眼睛看太阳,阳光太强,眼睛受不了,当时你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苦恼,但是眼睛却在受苦;当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颜色,尤其是青色,眼睛觉得很舒服,即眼睛受乐;在平常一般情况下,眼睛看东西是没有乐,也没有苦,即眼睛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之下。这些感受都是从眼睛得来的,因此,它们都跟光线有关系。

二、耳根所生受:耳朵听音调的高低,以及声量的大小。如果音调太高、很尖、很刺耳,声量太大的话,耳朵受不了,苦死;如果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,是最舒服的,就是受乐;如果在平常一般的情况下,耳朵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。耳朵产生的受是从声音来,它与眼睛所产生的受是不一样的。

三、鼻根所生受:鼻子嗅香、臭的味道,而香、臭又分浓烈与清淡。如果味道很浓重,我们一闻,很刺激,鼻子就塞住,它受不了--受苦;如果闻到清淡的香味,鼻子就很舒畅,它受乐。

四、舌根所生受:舌头舔到味道时,也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感受。当你吃到好味的食物,舌头就感受到快乐;如果你吃到不好吃的食物,舌头就感觉到受苦。有些人喜欢吃辣椒,舌头感觉很好,很想再吃,那吃辣椒对他来说是一种乐受;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,他觉得是苦受。所以同一件事,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。

五、身根所生受:我们的身体喜欢滑的感受,不喜欢粗的东西。身体接触东西时,太热不行,太冷也不行,就是它受苦了;如果摸到温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。当你的身体在很热的

地方接触到凉快的东西,就觉得舒服、快乐;当你在很冷的地方接触到温暖的东西,也觉得快乐。在平时一般的情况下,身体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。

六、意根所生受:意是我们的心、脑袋、感觉和思想。我们的心对一切的境界,内心有贪嗔痴的反应,还有忧愁与欢喜。比方说,你吃到好吃的东西,当时舌头感受到快乐,不但如此,内心还很高兴,生起欢喜的心,那就是意根在受乐,舌头也在受乐。如果有人跟你拍照,闪光灯闪了一下,当时眼睛在受苦,但是你喜欢拍照,内心很高兴,意根在受乐。这是意根与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现象。意根有其独自的苦、乐感受,比方说,你绞尽脑汁都想不透一些东西,心很苦恼,很烦,烦到头痛,这就是你的意根受苦了。如果你所处理的难题解决了,精神愉快,当时你的心情很轻松,在做事情、想事情时是很愉快的,这是意根在受乐。所以意根除了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感受外,还加上忧愁与欢喜。

为什么佛要如此广释这些感受呢?因为很多人认为能够感受到苦、乐的是我。佛说不是,是有从不同方向来的不同种类的受,而且受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种种差别,并非有一个我在受。

为什么受在五蕴中占有一席呢?我们有很多种心,佛为什么不要讲其他的心念,如把嗔心、贪心讲成嗔蕴、贪蕴呢?原来嗔心、贪心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,但是受是无时无刻都生起来的。就是说,受的活动率非常活跃,非常强大,在你醒着的每一分、每一秒都在活动,因此,受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念。但是凡夫生活在其中,习以为常,已经陷在那样的境界中而不知不觉,所以佛就为我们阐明受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心念,它无时无刻都在活动,而其中没有一个我。佛开演不同的受,称为受蕴。佛阐述受蕴的主要目的,是要强调受蕴中没有我在受,是那些不同的法在反应,在受。

(三)想蕴:当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,认为外境有一定的样子--相貌,甚至为它安立一个名称,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它。安立一个相貌、名称,就是心对境界执取形相,这种行为称为想。

佛为什么为我们阐明想呢?因为有人认为能够想的是我。佛说不是,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在想,不是有一个我在想。比方说,如果你到过尼泊尔,看到喜马拉雅山,它是由沙土与石头堆积得很高、很长的山岭,但是山没有固定的标准,新加坡有一座很矮的土丘,叫做武吉知马山。这样很矮的土丘,叫做山;绵绵不绝、山峦起伏的喜马拉雅山,也叫做山。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山的形相,那么,我们认为这个形相是一个东西,把它称为山,这是我们心的行为,它就是那样的运作。当心对山的形相生起执著,就是一种想;然后心对山所想的形相执著,再安立名称,认为那样的东西叫做山,也是想。所以想包括了对境界执著形相,还有执著它的名称,认为其中有一样东西。

想也是从六根而来,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境界,就有眼睛有关的想;耳朵接触声音,就有有关耳朵的想,它们是不一样的。比方说,现在我叫你们想一想公鸡的样子,那你就拿过去眼睛看到公鸡的样子来想,这是公鸡的形相;当我要你想一想公鸡的啼声,你就想公鸡"喔喔喔"的啼声,这是耳朵听来的公鸡啼声的想。所以我们的想有由眼睛得来的眼根所生的想,有由耳朵得来的耳根所生的想……从六根得来的六种不同的想,而它们是各种各类的形相。所以想蕴并非有一个我在想,而是心接触境界,去安立、执著形相与名称,然后我们就那样的拿来想。因此佛说,想只不过是无量无数境界的回忆,让我们去想它是某样东西,这叫做想蕴。

想的活动与受的活动一样活跃,只要我们一醒来,看到任何东西,都会分析它的形相,然后给它名称,就在思考了。我们的心如此运作,一直到睡觉为止。如果你生起烦恼心,那只不过是偶尔生起来而已,但是想不是偶尔的,它是每天、每一分、每一秒都陪伴着你,其活动是那么的紧密,那么的强大,所以佛特别强调想。此外,世间一般人因为认为有一个我在想,所以认为有我;或者认为有想者能想,能够想的是我,佛也为了破除众生这方面的执著,特别阐明想是有各方面的想的心在活动,而且它们是在不同的界限活动。比方刚才我说的公鸡啼声与公鸡的样子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,是

截然不同的想,并非有一个我。

一般的外道说,有一个我在想,或者说能够想的那个人是我,但是,想是因为心接触境界去执著形相,记忆下来了,然后再拿来想,所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想,称为想蕴。因此,佛为众生开演想蕴,是为了破除众生因为想而引起对我的执著。

(四)行蕴:五蕴中的行蕴是最复杂的,因为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很复杂的心念,其中有善的心念、恶的心念,凡是一切善、恶心都是属于行。行是造作,即心对境界产生反应、造作,并且念念迁流变化。在这种种的造作行为中,有好的与坏的。因此,行可分为善的行与恶的行:我们生起任何修行的心、善的心念,甚至于心很平静处在定中,这些都是属于善的;如果你对人、对事物都不好,而有损害的行为的心念,甚至于你内心气自己,对自己苦恼,这些都是属于恶的行。所以行蕴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与恶心;色、受、想蕴中,就没有善恶的差别。

行--我们的烦恼心,心想好的或者坏的,也是从六根境界中来。因此,这个行也有不同的反应,比如:你听到声音、听到音乐有反应;看到好看的东西,也有你的反应。佛把这些不同的反应,称为行蕴。

有些人认为在他的身心中,有一个心念对外活动,心想去做种种行为,而这个心就是我,佛为了让他放下这方面的错误见解,就对他说:这个造作是不同的心念,并非有个我在其中造作。举个例子,当你起一念嗔恨的心去骂人,骂人的烦恼就是一个行为,并非有一个我,而这个行为是因为在你的行蕴中,有了一些嗔心的烦恼,有一些对境界的喜好等等影响你,结果不能够满足你的喜好,然后,你的嗔心就跑出来,并非有一个我在嗔。如果你的嗔心当时不生起来,并非有一个我不见了,而是那一念的嗔心不再生起来了。所以行是各种各样的心念,并非一个造业、造作的我在里面活动。

佛讲行蕴是为了破除某些人认为有一个造业的人在身心里活动,我们听闻了这个佛法道理,就要明白确实是不同的心,它们各有各的因缘,各有各的因果而在活动。

(五)识蕴:识是认知、知道的作用,在佛法中把我们的心

知道境界分成两种类,一种是了别,另一种是分别。

识蕴的知道是了别,即我们的心通过六根接触外境的第一念,当时没有加任何的语言,没有以任何的形相去分析它,但是我们就知道有那个境界在活动,这叫做了别。

在我们了别之后,心对外境进一步加上种种语言、形相去分析、了解,然后我们就说:我听到、我看到、我知道里面有某个东西,这叫做分别。

比方说,你现在听到我的声音,没有去想它是谁发出来的,只知道是有声音,这是了别;但是你知道是男人的声音,是广超法师的声音,那是你分别后所得到的结论;你更进一步分别声音里面的意思。因此,当你没有去分别的时候,你会很清楚知道,我的声音是这样的声音,但是你不去想它是什么,那是了别。再者,当你坐着听录音带的时候,你的心在专心分别录音带中所讲的佛法,你对所坐的地方,如沙发上、椅子上、车上、地上的感觉也是知道的,但是你心中没有去想它是怎么一回事。那么,在这种情况下,我说你对屁股的触觉不起分别,但是你还是有了别的作用,知道你坐的感觉。

了别只能了别现前每一念的知觉,不能知道过去的知觉;分别是事情发生过后,我们用很多心念来思考它,然后产生知道的感觉,那是分别。识蕴是阐明了别的作用,想蕴就包含了分别的作用。

佛法说,因为我们有六根,识蕴就分为六种类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这六个识各有所对的境,各有各的活动。比如眼睛看东西,眼睛了别眼前的东西,过后第六识--意识一念一念地去分别,把刚才所看的东西连系起来,才发现里面的内容,有什么颜色,有多大等等,这些就是分别。所以了别是在境界发生的当时的单独第一个念;过后再去加以思考,就是分别。了别发生是很快的,分别的发生也是很快的,因为太快了,我们一般人就分不清楚。这六个识都有了别的作用,但是只有在第六意识中才能够分别。即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,当时你的耳朵只能知道声音,是发生这么回事,但是不知道在这么回事里面有怎样的声音?男人的声音?女人的声音?它没有去想,当时只知道

有声音在耳朵边震动作用,这就是耳识在了别;过后,你的第六意识就拿过去的回忆,即在你的记忆--法尘当中,来思考刚才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东西?比方说,你听到一阵声响,当时耳识知道这个声音,是了别;过后意识去想,是怎样、怎样……的声音,喔!是用木棍敲击地板的声音,那是分别。

我们每一刹那都有了别与分别的作用。刚才我说分别是拿过去的记忆来比较,才可以分别的。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,你认为那样东西是一个圆圈,必然的,你过去的记忆中,有圆圈的概念,然后,就比较、分析刚才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圆圈,然后就确定它是圆圈!我们拿所看到的事物、所听到的声音……来跟过去的记忆中的事物、声音……比较,才能够分别,因此,我们只能用第六意识分别东西。比方说,我在念"南无阿弥陀佛"这个佛号,当我念"南"字的时候,第六意识知道心中念出那个"南"字,即当时我们的意识知道我的记忆(法尘)中的"南"的境界,而识字的人,甚至于把那个"南"字的字形想出来,不识的人就想"南"的读音,这样的想事情是法尘中的记忆。当我念"南无阿弥陀佛"时,就有六个声音的记忆--法尘,那我的意识就知道这六个声音的记忆叫做"南无阿弥陀佛",当时我的心观察到它,这就是意根产生意识的了别;过后,我们把"南无阿弥陀佛"六个字连串起来,去认识它是什么回事。喔!原来是我一心归依阿弥陀佛,这样就是分别。所以了别与分别就有这样的差别。

佛为我们阐明识蕴是要让我们知道心有了别的作用,知道外在境界产生知道的功能。有人就认为能够知道的心就是我,但是,佛说不是,它是由无数的法尘产生分别,同时有六个不同境界来源的六种了别,而不是有一个我在里面产生知觉。因此,佛就开演识蕴来破除认为识就是我、能知的是我的执著。

佛在《五蕴譬喻经》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,经文说: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时焰,诸行如芭蕉,诸识法如幻。

(一)观色如聚沫:聚沫就是指河水冲击时,形成一粒一粒

肮脏的泡沫,虚有其形,实无一物,保留片刻,容易破灭。

(二)受如水上泡:水中的空气冲上水面,鼓起而形成气泡,就是水上泡。我们的身体--色,好像聚沫,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;受比色短暂,一念一念刹那般就过去了,它好像水泡,浮到水面上,嘟,一声就破灭了!

(三)想如春时焰:焰就是气焰。春天时阳光照在地上,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,它有时会反射,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,叫做海市蜃楼。它是一种幻象,我们的想蕴所想出来的事物影像,所执著的现象也是一种假象,就有如春时焰那样,虚幻不真实。

(四)诸行如芭蕉:我们种种贪、嗔、痴所组成的善、恶心的行为,种种造作的心,叫做行,它犹如芭蕉。芭蕉与香蕉相似,我们把芭蕉的茎一片片地剥开,里面什么都没有,是空心的;其实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空心。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。比如刚才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,当时我们的心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、所发出的光明无量无边……这就是行,或者你心中想骂人,生起嗔心,这个嗔心是各种各样一个接着一个的烦恼心在推动下所形成的,并没有一个实体,如果我们能把嗔心剥开,它是不同的心念在变化而已,所以说,诸行如芭蕉。

(五)诸识法如幻:识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,它如幻如化,我们认为能看到境界、知道外境的境界,其实就好像魔术师在变魔术,我们被它迷惑,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。同样的,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,但是心也是幻化虚假的,即诸识法如幻。

佛在阐明五蕴的时候,也教导我们观察五蕴是怎么一回事。以佛法来说,五蕴的真实道理是: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化、没有主人,每一念、每一刹那都在变化,没有一个能够留住,而且没有一个能够作主的,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刹那的变化,它是一种因缘、因果变化,是因果生灭的法,并没有主人、没有我。因此,你不能控制,不能作主,所以一点也不自在。因为不自在,所以五蕴是苦的、不自在的。

如果你们有念《心经》,经中的第一句话:"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"因为我们迷执在五蕴中,就是苦。所以我们学习五蕴这个佛法时,要进一步了解五蕴为什么是苦的?

现在让我先介绍苦是什么回事?世间人认为世间有苦的感受,有快乐的感受,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。但是站在佛法的观点来看,这三种感受都是苦的。因此,佛说苦可分为三种:苦苦、坏苦和行苦。

一、苦苦:你在感受苦的感受,它本身就是苦的,即苦的感受令你受苦,所以它称为苦苦。比方说,你的手被火烧到很痛,或者你生起嗔心很苦恼,这都是苦苦。

二、坏苦:快乐的感受变坏,它离开了你,你心中执著,很想要而生起苦。其实原本是快乐的,现在它消失掉,快乐得不到了,那么,你就感觉到很苦,这就是坏苦。

三、行苦:世间一切法瞬息迁流变化,在此变化中没有人作主,我们在其中随着因缘接受它,称为行苦。"行"就是行为造作,因为行为造作而苦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行为造作,不是你在造作,而是众因缘在变化、在造作,你一点也作不了主。作不了主,身心不自在,不自在就苦,所以称为行苦。

在这三苦中,中间的小孩子都知道什么是苦苦;一般人都知道坏苦,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行苦。根据佛法说,只有修行的圣人才知道行苦,因此,行苦又称为圣义谛苦,即真正圣人所知的道理中所认识的苦;苦苦、坏苦是世间凡夫都能够知道的苦,称为世俗谛苦。

佛把苦总分为以上的苦苦、坏苦和行苦三种,又以我们的生命活动来把苦分为八种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苦。

(一)生苦:我们的出世是一件很苦的事情,经上说:"处胎如坐牢狱,出胎似剥牛皮。"子宫是世上最小的牢狱,胎儿在里面囚禁了十个月,手脚没法伸直,缩成一团,动弹不得,好像坐监牢,非常痛苦。此外,子宫里的种种不净,如:羊水、血等,胎儿都得忍受,真苦;胎儿出生时,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,有如两座山压顶,胎儿硬硬要挤出来,那

是很苦的事,母亲受苦,婴儿也受苦,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,所以几乎所有的婴儿一出世就大哭,苦不堪言。当出世时苦,出世之后也苦。为什么呢?因为婴儿离开了温暖、安全的子宫,细嫩的皮肤接触到冷热的空气,身体如针刺般受苦。此外,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,觉得很温暖、很安全,忽然间环境改变了,就有如迷途般的羔羊,无依无靠,苦到要死,被吓坏了,因此,那也是一种苦。佛说生的确是苦啊!

(二)老苦:人老身心衰损,力弱行步龙钟,智力衰退做不了事,精神、脑筋不听使唤,就是人老不中用了!不但如此,而且老的时候有老的样貌,满脸皱纹,腰酸背痛等等,都是很苦的事。除此之外,加上子女与他们有代沟,没办法相处而远离他们,哎呀!那是苦上加苦!

(三)病苦:病苦人人都有,但多少是因人而异的。病魔真可怕,令病者求生不得,求死不得,每个人都知道,不用我多说,即使是小小的牙痛也很可怕,痛到呱呱叫,谁都要让牙痛的人三分,不能跟他吵,接受他呱呱叫。

(四)死苦:"四大违和分离,气喘抽筋拆骨"是"死"最好的写照。死是苦,怕死更加苦。依据佛法说,很多人在要死的时候很害怕,脸色都变了,甚至于泄青屎,脚软走不动;有些人在要死的时候,不能讲话,但是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,很多事物没有交代,苦死;当人要死的时候,身体动弹不得,很慌张,怕得要死,所以死是很苦的。

我们一般人都会知道以上的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

(五)怨憎会苦:冤家狭路相逢,分外眼红心滚。你所不喜欢的人,偏偏跟你见面,就是怨憎会苦。有些夫妻的确是怨憎会苦,刚结婚时很恩爱,相处久了就吵架,合不来,闹翻了,但是因为家庭的关系、儿女的关系,大家还必须天天在一起生活,真是苦啊!苦啊!伙计给老板做工,老板整天盯着工人,怕他们偷懒,伙计讨厌老板,但天天又要见面,也是怨憎会苦。

(六)爱别离苦:生平恩爱眷属,如今生离死别。男女间的恋爱,当一方突然死掉,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,甚至自杀,

这就是爱别离苦。

(七)求不得苦: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。我们人有很多欲望,要这要那,结果得不到;抑或得不到满意的结果,如单恋。又如父母亲望子成龙,偏偏孩子不长进,苦死!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学教育,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,结果苦死;读书很苦,为了那张文凭,得到了自然很高兴,得不到时,就生起求不得苦。

(八)五蕴炽盛苦:我们五蕴身心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法集合在一起,形成身心的活动,它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活动,而我们的心就执著在其中,没有一点自由,一点也不自在,所以我们在里面生死轮回,这就是五蕴炽盛苦。

这些三苦和八苦,是佛跟我们讲述的世间真相,但是我们众生在苦中却不知苦,还引以为乐,竟然愉快地生活,忍受着种种痛苦的煎熬,所以佛把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叫做娑婆世界,意思是"堪忍",凡夫竟然能够忍受着种种痛苦的逼迫。

如果我们明白三苦和八苦,就知道世间一切的快乐最终要远离我们。如果我们要去追求是很苦的,不去追求也很苦;有,很苦;没有,也很苦。所以佛告诉我们要认识世间的确是一种苦的果报,而不是我们认为的:有什么清福可享,有什么快乐可以追求。

十二处、十八界

佛除了阐明五蕴的道理以外,还对不同习性的众生以十二处、十八界的方式来讲解身心的活动。

所谓十二处是:我们的六根--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和意根,对外境(六尘)--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和法尘来配对 ;即眼处、耳处、鼻处、舌处、身处、意处、色处、声处、香处、味处、触处和法处。

所谓十八界是:我们的六根、六尘,加上六识;即眼界、色界、眼识界、耳界、声界、耳识界、鼻界、香界、鼻识界、舌界、味界、舌识界、身界、触界、身识界、意界、法界和意识界。

佛之所以为众生讲解五蕴,是因为众生执著心念比较重,佛就专门讲心的作用,少讲物质的作用;如果众生执著境界活

动比较多,佛就讲十二处;如果众生对心与境界都很执著,佛就阐明十八界,这样来接引众生。

其中,如果以十二处来说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是属于色法(物质),只有意根与其所对的法尘是属于心念的活动。因此,佛讲十二处是针对那些执著物质比较重的人而说的;如果以五蕴来分析十二处,五双色是属于色蕴的范畴,意根是属于识蕴的范畴,法尘就包含了受蕴、想蕴和行蕴,因为众生比较执著色法,所以受蕴、想蕴、行蕴当成一个法尘来阐明,就不注重讲解心法;如果一个人对于心法与色法都执著的话,就在十二处中加上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来讲解佛法,这就形成十八界的道理。

在佛学上把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称为三科,是因为众生不同的需要,佛就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我们的身心活动,其主要的目的,是要我们知道这个身心的活动是苦的,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我。

在介绍完五蕴身心的活动,也说明了五蕴身心里面没有我。但是有很多人依然认为有一个我在作用,在这里我就举一些佛与外道讨论有关"我"的问题,让大家明白五蕴身心的活动中是无我的。

根据佛法说,任何人都是以这四个方式来执著我,就以身体作为例子:

一、我在身体里面活动:如果我在身体里面活动,那是在身体的哪一部分?在手、在脚,还是在头?"都不是,我在全身活动。"那你的我是什么形相?是不是人形?是不是跟人一样大小?当我把你的手砍断,你的我还在吗?"如果我还在。是在断肢上,还是在身体上?""不在断肢,我在身体上。 "如果把你的手脚全都砍断,现代医学发达,甚至于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换掉,那你的我在哪里?"我在脑袋里。"如果脑袋也可以换,那你怎么办?你将发现我不可能在身体的某一部分,或在全身。

二、身体是我的一部分:有人认为身体在我里面,即身体是我的一部分。如果身体是我的其中一部分,那身体以外的一

部分我到了哪里?它也应该在其他的部分活动啰?那就看看你的我有没有在其他地方活动?不可能。你不可能在别人的身体上活动,又在自己的身上活动。所以说,身体是我的一部分,那你的我的另外一部分就要在别人的身上,或者一部分的我就要在石头上,或者在屋子里,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身体只是我的一部分也不能成立。

三、身体是我:你在小的时候,身体是那么小,现在你那么大,如果身体就是我,你的我一直在变。以佛法说,会变的我不是我。为什么呢?我必须要有一些性质,比如你们认为昨天的广超法师是广超法师,今天的广超法师还是广超法师。如果我一直在变,就不可能保持住,哪里说是我呢?就是说,小孩子一个样子、大人一个样子、老人一个样子、死后一个样子、胚胎一个样子,所以说身体没有固定。再者,身体是由食物的营养来补充的,血液、器官、一切生命的结构,构成人的物质、细胞经过新陈代谢,一年后全都换光,都不相同了。如果你的身体是我,一年后你的我统统变了,是另外一些东西来组成的,不是原先的那个,所以那是不可能的。

四、除了身体以外,还有另外的我:有人认为有一个灵魂是我。你的灵魂是在身体之内,还是身体之外?如果你说"在身体之内。"是在身体的哪个部分?如果你说"在身体之外。 "就是说,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在外,你能够控制你的身体,那你也能够控制别人的身体,那大家都能够互相控制了。意思是说,如果是在你的身体以外有一个我来影响这个身体,身体是被外来的东西操纵的,那外来的任何东西,包括你、我、他都能够操纵它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不管是以上任何一种的执著我,都是不对的。

当你听完了我的解释后,你会认为:"那我在哪里呢?"根据佛法说,本来就没有我,也没有所谓我在哪里。你的身心是五蕴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活动,在其中不必有一个我,它就能够活动,是你的烦恼执著说里头有一个我在活动,而事实上是没有的。

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,我就以汽车为例子,再作详细的解释:

汽车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,如果你在汽车里面寻找,是找不到汽车的。虽然没有汽车,但是它还是能够走动的。所以只要有各种零件、汽油、轮胎等种种因缘具足,汽车就能够走动了。同样的,我的身心五蕴集合里没有我,只要因缘具足就能够有所行动。

为什么我们会有汽车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做汽车,它会走动的概念?这是我们受到想蕴影响的结果。如果我看到一辆汽车,心中不想它是汽车,只知道那是由各种零件、轮胎等很多东西凑合起来的一样东西,再加上汽油,有人驾驶,它们就走动了。如此,就没有汽车在走动的念头了,我只知道:原来是这些机器、种种零件的配合在那边运动、在作用。我就不会有:汽车里面没有车,那汽车怎么又会走动?意思是,你在汽车里面认为有一样东西,就有如你认为在五蕴里面有一个东西--我,然后你生起五蕴里面到底有没有我,才会讲话、走动。如果你看清楚身心只不过是五蕴种种的集合,这有如汽车零件的配合,然后会讲话、会走动,你就没有这个疑问了,因为你看到的是五蕴的组合在作用而已。我们给五蕴的组合一个名称,叫做我,佛法把它称为假名我,里面并没有所谓实在的我。有嘛!就是五蕴在活动,并非有一个我不我存在着。当你有这样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,就会明白佛法讲无我,并非在里面看有没有我,而是看清楚五蕴的活动。因为你把五蕴整体的活动总称为我,接着你的五蕴中的想蕴去执著认为它是一件事情、一个东西在活动,从此以后就认为:有我在身心里面,还是以为没有我在身心里面了。如果你认为身心里面一定要有我,才能够有所行动的话,就是你认为一定要有一个人在控制它,它才能够作用,那我就会跟你开个玩笑:如果现在你有一个爱人,你很爱他,其实是你的五蕴身心活动里面有一些烦恼、一些心念在执著你的爱人,并非有一个我在执著他,这些要有种种的因缘推动,并非有一个我在爱。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我在主宰,它跟种种因缘无关的话,那你现在就想方设法,尽量地来爱我--广超法师。我可以很肯定的说,你是做不到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的身心对我没有爱的因缘,就没办法爱了,并非因为你

的我存在才能够爱。就是说,你会爱某某人,是因为你身心里面的行蕴有一些贪嗔痴的烦恼产生爱心,那么,你就爱上了,并非有一个我在爱。如果你的行蕴中没有那些烦恼,你就爱不来了。同样的,如果我现在叫你立刻对你身边的一个人起很大的嗔心,很讨厌他,你根本办不到,因为你的五蕴中没有那些因缘,就没有办法对他起嗔心。所以说,并非我在嗔,也不是我在爱,本来就没有我,只不过是五蕴中有有关的因缘,就会爱起来,或会嗔起来了。

更简单的例子,当阳光照射到水,水升上天,在水中没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,但水依然能够升上天;只要因缘具足,这个作用就会形成。同样的道理,当阳光照射到你,就算你认为有一个我在身心中,没有因缘,你也不能升上天。这并不关有我、无我,而是有因、有缘那个法就能够产生果报。所以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中,只要有因缘,你就会做出种种的行为,造种种的业,虽然造种种业,里面还是没有我在造业。佛说是种种行蕴在造业、造作,因此,佛特别强调五蕴。能够知道的是五蕴中的识蕴,并非有一个我在知道。同样的,能够感受的也并非是我,而是五蕴中的受蕴产生感受的作用。佛把这五种不同的组合的法,总称为五蕴,如此来说明我们的身心活动中有种种法、种种因缘,它就能够在里面生死轮回。虽然在生死轮回。虽然在生死轮回,并没有一个我在主宰、或者我在受报、或者我在造业,这就是观五蕴无我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初识佛法

  • 佛学课本

  • 佛光教科书
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