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的妙谛
前言
禅,是一种思惟观行之法。
禅,是一种行为调伏之法。
禅,藉思惟之观行,于身语意行为之调适,当面对色尘缘境时,悉能做到,与生死攸关,与道相应;而不循世俗之流弊,步入无明烦恼之困境,赢得清净庄严、以至寂静自在殊胜之功德。所以说:
禅、是佛法中最直接的相应法门,若具此法门深入精进的修养;是则,此行者同时也具备了成佛必成大智慧的境界。
禅、加上「定」的修养,可谓如鱼得水;不仅于思惟深入慧海,更能悠游法界,获得究竟涅槃的殊胜成就。
因此,衲僧老来寱语,略述心得,于茂密的丛林中,如何不迷失险境;逐渐开发些许安稳之道,聊供爱嗜者,省下许多时间,很容易的在禅林中任情自在!
从拈华微笑说起
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:
梵王至灵鹫山,以金色波罗华献佛,舍身为床座,请佛为众生说法;世尊登座,拈华示众,人天百万,悉皆罔措,唯独金色头陀(摩诃迦叶),破颜微笑。如是世尊开示道:
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分付摩诃迦叶,阿难副贰。」
佛祖统纪、联灯会要中说:
世尊在灵山会上,拈华示众,众皆默然,唯迦叶破颜微笑。世尊云:
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;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」
从上所载,文字虽有出入,而「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」之句,是雷同的;甚至佛法西来,汉唐以还 ,凡所摘录之资料,总是大同小异,重点相同。可惜的是,历代知识,但引以为禅的缘起,很少诠释佛之真实义,以至禅那之法,令使后学,无有着手处。
兹为撰写「禅的妙谛」ㄧ文,姑且以学禅心得,提出报告;试图藉此发见禅的世界中,究竟法门的真实面目。
云何正法眼藏?
释氏稽古略中说:灵山会上,世尊拈华示众不语,后言有正法眼藏。如是禅宗,以此为教外别传之心印。
宗杲传灯录中所说,大意略同,立名为清净法眼。毕竟如何是清净法眼?依正法而言,即佛世尊所说:「涅槃妙心」住「实相无相」之中,以「清净法眼」,谛观「实相无相」之微妙意涵者是。故正法眼,起始于肉眼,于佛法勤精熏习,提升至天眼,而后无着于福德,入住菩萨位,观人法二空,圆具道种智,是正法眼修养法藏之功德力。
云何涅槃妙心?
梵语涅槃,亦作泥洹,或泥畔,但全名应作涅槃那。译作不生,或谓寂灭。唯中原多少大德,各有认知;如竺道生作灭,庄藏斌作寂灭,白马爱作秘藏,长干影作安乐,定林柔作无累解脱,大宗昌作解脱竟,梁武氏作不生灭,僧肇作灭度,会稽作无为。
无论如何?涅槃那在梵语中,精准的译义,应作寂静不生;依其修养,境界有层次。如烦恼灭是有余涅槃,生死解脱是无余涅槃,灭度寂静是究竟涅槃。
除上所述,有误解涅槃为圆寂者;圆寂于梵语中,作波利匿婆那,意谓:
德备尘沙,所作已办,是为圆。
体穷真常,妙觉种性,是为寂。
涅槃经中,将「涅」与「盘」分别释义。即所谓:涅、不义;盘、织义。又云:涅、不义;盘、覆义。涅、不去义;盘、不来义。又云:涅、不义;盘、取义。又云涅、不义;盘、定义。又云涅、不义;盘、新义。又云涅、不义;盘、障义。
复次,有仙人早释迦出世前八百年者,名优楼佉迦毗罗,造十万偈,阐六谛义,论名:卫世师经。谓涅槃之义 ,定位于「无相」境。
涅槃,于大乘义章说:盘,具无有义、和合义、不苦义。从名字解,可以确定:涅、犹言不或无;盘、大致如上所述。唯于法义说:则应作「寂静」或「灭度」,可以显示其涅槃之意境。
所谓妙心:梵语,有萨罗、苏洛、曼等名相;意谓不思议,或不可思而议论者;其法义为「精微深远」或「更无等伦」或「无过于上」,是「妙」之意境。心:于梵语中作质多或罕那衍。前者作肉团心,后者作缘虑心;但切不可将心、意、识合而为ㄧ。肯定地说,妙心之法义,谓微、精、无等、难思,依其色尘缘境,所感应而有区分;尤其是行者所具修养,所生心念而有差别。
云何实相无相?
佛法说实相,为万有之本体,曰法性,曰真如。就法之体性,是法性;就法之相,是真如。本此体性,非虚妄故;依其住相,是真常故。天台说空,是真如;说假,是实相;说中,是法性。若三谛圆融而言,则应谓:空,是无相;假,是实相;中,是法相。如是谛观,方是法界圆融无碍之道。
诸经论中说实相,约有:
华严言法界,法华言真如,楞伽言如来藏,般若言觉本,解深密言如来藏,涅槃言佛性,阿含言不生依。
实相,如说法义;大珠海言:法性空者,即ㄧ切处,无心是;若得ㄧ切处无心时,即无有ㄧ相可得。何以故?为自性空故,无ㄧ相可得,即是实相。
实相,若喻如来妙色身庄严法相,是谓诸法中道,论深藏之实相义;譬如实相真如,于三昩耶谛观烦恼,发见其中有菩提,即能转化烦恼而显菩提,即实相于觉道中之殊胜法义。
所谓无相,不是没有相,而是于实相中,藉熏习之功德力,得能突破,或谓出离之后,所显现殊胜之境;如真如、菩提、法性等。亦即是绝众相,彰无余;明因缘,定因果;般涅槃,是无相境界。
涅槃经说十相,所谓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生、住、坏、男、女等相,无如是相,即名无相。
综上所说,实相无相义;依实相,成实智,无缘牵者是。亦即是说,远实相之染着,突破而成实智之功,入无相涅槃之德者,即是实相无相之法义。
禅与大自然
青山不碍白云飞,但说禅的自在无碍,未入禅的堂奥;若说翠竹黄花,山河大地,甚至日月星辰,是否?得见般若菩提!非也!是行者,当解大千世界,处处法身,在在功徳;得见般若菩提之余,是否?开发明了自心,得见自性,的确大事已办,功德圆满!?
明心见性,化色身成法身,全归于大千世界中,凡所有起心动念,是否与生死有关,与道相应,亦即是入般若门,行菩提道?! 是故,老衲常说:若欲明心见性,先须修心养性。
如何修心养性?
心性之修养,在于身、口、意行为之调理;所谓修行,即在身口意行为之修正;唯有身口意行为清净,纔能涉入修心养性,增上心性之明见。毕竟如何是心性之谛义?
曾有人问慧忠国师:「未审心之与性,为别不别?」师曰:「迷则别,悟则不别!」辩言:「经云佛性是常,心是无常,今云不别,何也?」师曰:「汝但依语、而不依义;譬如寒月,水结为冰,及至暖时,冰释为水;众生迷时,结性成心,众生悟时,释心成性。」
又如黄檗之传心法要中说:「心性不异,即性即心;心不异性,名之为祖。」又说「诸佛菩萨,与ㄧ切蠢动含灵,同此大涅槃性;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。」
放眼禅的世界,心如大地,具足成住坏空的万象,于心本无;性若虚空,含容生住异灭的缘境,于性清净。毕竟生死与大地虚空、有何交涉?! 试举:
农夫,屹立在水田边,仰首看天,万里晴空,烈日灼人;俯首望着龟裂了的,秧苗尚存生意的土地,不禁长叹ㄧ声:
「天若再不下雨,完啦!」
还好!风调雨顺,庄稼生意盎然。
时序的脚步未停,秧禾也已成长开花,陆陆续续争相抽穗;眼看遍地黄金在望,农夫站在田边笑了,喜上眉梢――
收获的时间近了。
可恨、提早报到的中度台风却无情降临!
农夫披着蓑衣,屹立田边,挺着风雨,神情沮丧地叹息,心念中想到:
「庄稼,从播种、到插秧,以及除草、施肥、喷药;数月辛勤的耕耘;眼看煮熟的鸭子、就要飞了!」
农夫忍不住眼角涌出泪珠,掺和着迎面随风挥洒的雨水――他怨尤:
「老天不公,断我活路!」
大自然原本就是多变的,中度台风疾速,风大雨小;约ㄧ日,风雨划过,太阳出来了,农夫也笑了。
行者!此刻你的情识作用,深涉及的:是农夫与庄稼?!还是大地与虚空?! 抑或是不动如山?! 甚至认为大自然现象,何必徒增烦恼!!
若是农夫与庄稼,于行者的「心耕」,少了佛陀的遗愿,仅限于声闻缘觉自利心识;禅乃大乘自他均益,导引即生成就的佛法,讲究思想改造,心识调伏的翻新法门,务期主宰思想和心识于当下!
若是大地与虚空,可知天地间,原本毫无交涉的云梯;当知诸识含灵,游移于大地之上,遥望虚空,应缘境而生分别,发起计量和染着。值此当时,偌大的空间,隔离成天与地;行者于现实中、能知所知有限的心识,如不能增上思惟的改造,很可能局限于人云亦云的智商领域,抹煞了佛陀遗留下来的大智大慧!
若是不动如山,任何时节因缘,深察起心动念;布施时,是否三轮体空!? 行忍时,能否怡然化之!? 戒禁时,不犯安稳清净!? 精进时,断绝懈怠放逸!? 禅定时,除迷去妄不乱!? 尤其是,辄现三毒五欲时,行者大德!座下的心念、是面对且能出离?! 还是自以为不动如山?! 抑或是已具大智慧,安住如如胜境!?
若认为是大自然现象,何必徒增烦恼。是行者,很可能从不曾体验梵行,更不识头陀苦心识,甚至最惬意的行脚生涯!不是么?! 是有情众生,分分秒秒,何时不是头顶着天,脚踩着地,色身求温饱,病苦须医疗!? 唯有健康的色身,无忧于四事供养,方能常住法海,究竟菩提,成就道果!?
因此,大千世界中,任何ㄧ大自然法界,无不是禅的世界!问题是能否「抓住些许」?不然,风云雷雨时,惟恐湿了衣衫,危及业命。林间水边处,耽心蛇蝎狮虎,危及业命。荒郊坟冢间,怖畏妖魔鬼怪,危及业命。如此惊恐怖畏的心念,如何在现实的大自然环境中,安稳修行办道?! 如何以无畏的精进、于烦恼中发见菩提?!
行者大德!禅在思惟修,思惟的引子,总不离色尘缘境;当心念随缘随境于色尘中,若能「抓住些许」,当下即见菩提!不然,虽知「日日是好日」,却不免「日日打混过」,又何异于常住法界,作行慢性自杀而不自知;难得的人身,无价的生命,岂不是辜负了,糟蹋了么!?
如何是外道禅
外道:以宗教学派而言,凡本教本派之外者,皆称为外道;非专属佛教,对他教或他派而称谓,亦无卑视与羞辱之意。
外道禅:概念而言,举凡病态、怪异,惑乱,造成伤害之任何意念或行为者,悉称作外道禅。如圆觉经中说:
「汝善男子!当护末世是修行者,勿令恶魔及诸外道,恼其身心。」
禅乃佛法中之ㄧ法,同样不昩因果律,不舍因缘法,契合佛之教理与行法;不然,四禅八定,九次第之禅法,与之悖逆,混迹于九十六种外道之ㄧ者,甚或误解佛法而自创新奇,必然不得即身成就,入住究竟涅槃,反而沉沦于邪魔外道、窃窃自喜;待到无常临身,悔之莫及,为世间原无后悔之方,可以医治故!
毕竟如何是外道禅?试举经论中所说,聊供行者及时警觉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迦毗罗――计因中有果。为因中不ㄧ定有果故。于因必须待缘而发,犹言有修不ㄧ定有证,如不如法故。
沤楼僧佉――计因中无果。为因若得缘相应,必定生果故。犹言有修必有证,必须依佛陀之教法故。
勒沙婆―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。为因果关系,不舍因缘法则故。犹言修因证果,因果之间,尚有缘的变数故。
自饿外道――节诸饮食,常处饥饿。
投渊外道――投诸深渊,结束生命。
赴火外道――诸热炙身,以求解脱。
自座外道――赤裸身形,于寒暑中露座。
寂默外道――避居坟冢,常住寂默不语。
牛狗外道――效行牛狗,共处共同生活。
富楼那迦叶:立ㄧ切法,断灭性空;无君臣父子、忠孝之道。
末伽梨拘赊梨子:计众生之苦乐,非由因缘,惟为自然者。
删阇夜毗罗胝子:计不求道,但经生死劫数,自尽苦际;如缕丸转于高山,缕尽自止。
阿耆多翅舍钦婆罗:计热炙身,以苦行为道。
迦罗鸠驮迦旃耶: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,应物而起见者,若人问为有耶?则答为无!为无耶?则答为有!
尼犍陀若提子:计苦乐罪福,尽由前世,必当偿之;非今行道,所能断者。
经论中有九十六种外道说,于此,仅举少许常能听闻者;复次时下,教内附伏者,教外流行者,大体有如下种种现象。
教内附伏者。如:
冥想――意乱念繁,闭目藏睛,于紊淆中思想,主旨在探求正念。
静坐――结跏趺坐,寂静住空,常处失念,误为自性本空。
光相――效法图像佛光,练精气神,头顶圆光笼罩;误解佛光、原是智慧之表征。
苦行――盲目于色身之作贱,舍却伽蓝之作务;或行脚,或住茅蓬,或禁足禁语;于过程中,背离佛之教法,无异盲修瞎练。
幻相――偶发空灵,见佛见菩萨,以为果熟成道;殊不知,病在五蕴,受想处于幻境,已与阴魔交道,险矣哉!
教外流行者。如:
佛道混淆。非佛非道。仙神不清。神变化身。通灵落阴。附身诸神。乩童降銮。占相卜卦。改名相命。甚至藉鸟兽物种,穿凿附会,不胜枚举;结论是群魔乱舞,知识沦于愚民迷信,能不令人「悲」,使人「哀」,哀矣哉!
禅法源起于灵山会上,佛世尊的拈华,迦叶的微笑,形成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,定位为实相无相的正法眼藏;可惜的是后人作怪,舍弃实相之资财,但取无相为空法,日日时时,灰心灭智,犹若人住金矿,懒得开采冶炼,孤寂的坐卧愁城,甚至奢望龙天供养,悲矣哉!
或许,多少祖堂名剎,遗留太多神迹,少了实修得证的资讯,以至令使迷恋于神僧异事,崇拜于名僧风光;尤其是禅的熏习之要,任你五通具足,诸欲自认清净,若不谙通达三藏,在在背逆佛陀教法,肯定地说:无异是邪外之道,附佛求得些许气候,待往生,三涂有份,苦矣哉!
毕竟禅为佛法之ㄧ,是佛子,泅游禅海,思惟空间广阔;但仍然有方可取,有道可循,若能先从语言文字,奠定基础,继而亲近善知识,勤于实相贯澈身心而不染,功于实相汇成法谛而不偏;ㄧ旦缘境应和,时机成熟,是则水到渠现,无相之甚深微妙境地,如探囊取物,乐矣哉!
禅说即身成就
自古说「禅那」之法,从四禅八定,以至灭尽圆满,可以即身成就,亦即是径入涅槃;但,不曾肯定所成就之果证,是罗汉?菩萨?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殊胜之圆果?!
衲僧混迹禅林八十余年,参学大江南北,甚至佛国印度、尼泊尔等地;于选佛场中,苦修苦行,尝尽了棒喝狮吼;以及为求敲门砖,得个桶底脱落之缘,可以说委屈中讨生活,讥嫌中过日子。
虽然善恶知识,曾经扼煞了不少时光,贱踏了许多自尊;但、逆流中却也开启了我思我想的饶益之门。时至如今,九五已至,百岁待估,发见「禅」的即身成就;如果究竟了达「体、性、相、用、境」五大理事相应之法,是则如来十力圆具,必然佛果圆证如囊中取物!
云何是体?
体:本体,如房舍之基础,或谓地基。欲于地基建屋,首在地形、地貌、地质之考量。地形,关系环境之评估。地貌,关系水土之安危。地质,关系基座之坚固。此外,亦不可忽视法令规章之要件。
云何是性?
性,本质或性质,如房舍之架构,策划在蓝图之精密,门门顾到之计算;当然,人为及自然的缺失,必须思考其「可能性」,以及意料之外的补救方法。
云何是相?
相,几乎是造型艺术,有东方历代的,不同的传统,也有现代中西混合设计,更有所谓的世纪创作;但,无论如何,相归相,总归是房屋,必须适合起造的目的。
云何是用?
用,即是用途。建造房屋,于人,有独栋的,有公寓大楼,有住商共用;于事,不外是厂房、营房、监狱等。
云何是境?
境,涉及空间规划,缘境布局,庭园配置;以及室内康乐,健身休闲,房舍美化,客室厅堂,齐备舒适;尤以空气流通,污水厨余及垃圾之处理设备,更是房屋建造,列为必须周详考量的重点。
或许,有人要问:
「如是说:与禅说即身成就,有何干系?起造房屋,毕竟不是禅那之道!」
经论中,尝有譬如或引喻;起造房屋,又何异于禅那之修养!? 学佛之人,欲转色身而成就法身,必须具备般若菩提,也就是智慧的德养。如果,学佛行人,欲转色身而成就法身,能具足「体、性、相、用、境」理事相应之法,亦如起造房屋(法身)般的知识经验,不也同样具备大智慧的德养么!?
禅说即身成就,前面说过成就的果位各有不同,则关系个人的善根,今生所下的工夫差异,而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的果位成就;然而,善根难能悉知,今生所下功夫,却决定在自己。
或许,有人要问:
「究竟要如何,才能即身成就?」
兹于下文,提出ㄧ些要件,可作参考:
ㄧ者当知:行者于有漏色身,修养而转化为法身;必须做到于苦,不以为苦。于恶缘,欢喜承受。于安乐,切勿透支福德。唯有业报清净,方能菩提现前。
二者当知:ㄧ旦菩提现前,切忌以为大彻大悟;如ㄧ圆形物体,用利器分割成ㄧ片片平面的圆块,同样是ㄧ个个的圆;就好像「觉与悟」,佛乃圆妙之觉,犹如ㄧ个球状的浑圆;分割开来,那每ㄧ个大小不同的圆,应以大小悟而譬喻,则可见「觉与悟」的真实差异。
三者当知:懂得道理好修行,禅行者亦不例外。基于法如轨则,涉及理与事;理言其法,事即是行,理事圆融,法行则正,悖理则偏,但行则邪,无异病态。
四者当知:禅行者以静坐为基础,静坐则净与静为依归,切忌陷入「空亡」之境;尤其不可,所谓与虚空同体,灵魂出窍,甚至头现灵光。如金刚经说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
五者当知:静坐之时,应以四禅八定、九次第定为思路,以止观(千佛山所创者)为法门,切忌妄想杂念,尤其是自我意识;ㄧ旦纷扰不能化解,最好睁开双眼,缓缓下坐。
六者当知:行持静坐,或盘腿参禅,或修习止观,切记饭前半句钟,饭后半句钟之内,不可用功;最好以经行代替,为避免肠胃受到伤害,造成色身不适。
七者当知:没有健康的色身,如何成就法身的功德?! 固然,不可娇宠色身,却也不可作贱健康;否则,错解佛意,沦于偏邪。
八者当知:修行以调治身口意为下手处,身行口说,虽然讲求无碍自在,以至善巧方便,但必须是彼此均能利益,不会造成伤害的原则下进行;尤其是身行口说的造作行为,所发起的原动力,肯定于「意」的清净和庄严。
九者当知:意的清净和庄严,涉及五蕴的变化作用;亦即「心」的主宰,于分别计着时的修养。或者说:心意识调理于正智的熏习,所累积的善根成份。
十者当知:正智在依教如法,方能无碍自在,方能善巧方便;所谓庄严清净,无非是五蕴调伏,三业清净。否则,五蕴随境成魔,三业造作怪异;即使现佛弟子缁素之相,也是附佛外道众生,终了必定成为魔神眷属。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