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修行网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(卷第三)-海仁老法师(7)

发布时间:2023-05-09 09:49:24作者:金刚经修行网

此识为复因鼻所生,以鼻为界;因香所生,以香为界。

此标鼻根与香尘,为能生识,以便下破之。鼻识若因鼻生,则应以鼻立界,名鼻识界。若因香生,则以香立界,名香识界。

阿难,若因鼻生,则汝心中,以何为鼻?为取肉形双爪之相?为取嗅知动摇之性?若取肉形,肉质乃身,身知即触,名身非鼻,名触即尘;鼻尚无名,云何立界?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,以何为知?以肉为知,则肉之知,元触非鼻。以空为知,空则自知,肉应非觉;如是则应虚空是汝,汝身非知;今日阿难,应无所在。以香为知,知自属香,何预于汝?若香臭气,必生汝鼻,则彼香臭二种流气,不生伊兰,及栴檀木;二物不来,汝自嗅鼻,为香为臭?臭则非香,香应非臭。若香臭二俱能闻者,则汝一人,应有两鼻;对我问道,有二阿难,谁为汝体?若鼻是一,香臭无二,臭既为香,香复成臭,二性不有,界从谁立?

此破鼻识,非从根生。鼻根有二,一是浮尘根,形如双垂爪,属肉形鼻;二是胜义根,即能发嗅知之性。若鼻识因鼻而生,则汝阿难心中,以何为鼻?是以面当中,形如双垂爪之浮尘根为鼻,抑取鼻之嗅闻之性为鼻。先确定能生之鼻,然后可论所生之识。若汝阿难,是取浮尘根之肉鼻为鼻,则鼻属身根所有,身根所知是触非香,然则应名身根而非鼻根,应名触尘而非香尘;却是连鼻根之名尚不可得,云何能生鼻识,名鼻识界。

若取嗅知之闻性为鼻,则汝阿难心中,将以何者为能知?若以肉团根之鼻为能知,则肉鼻之知,元属身根知触之用,而非鼻根,显知之性;鼻知尚无,云何生识。若汝以臭两孔之空,为能知之性,则十方虚空,亦应有知;空本无情,云何有知。纵使虚空有知,亦属虚空自知,汝阿难之肉鼻应无所觉。如是则虚空应是汝阿难,而汝阿难之身应非有知。又虚空既是汝阿难,虚空元无所在,则今日之阿难,亦应无所在。征诸事实,阿难仍在,且复有知,故以鼻空为能知而生识,当成戏论。执鼻中空能知既破,恐执鼻中香为能知,故佛继而破之曰,若以鼻中之香,为嗅知之性,而能生识,亦不能成。因香属无情,如何能知,即使香而有知,知自属香,何预于汝阿难之鼻。或言,知虽属香,然香却生于我鼻,离鼻则不能闻香,不应说言,何预我鼻。佛即破云:若香臭气,必然生于汝阿难之鼻,则彼香臭二尘,非生于伊兰,及栴檀木矣。然则当二尘不来之时,汝试自嗅汝之鼻,究竟是香,抑或是臭,是臭则非香,是香则非臭。香臭是二,鼻根是一,以一鼻根,不应同时能生香臭二气。若云香臭二气俱闻,则汝阿难一人,应有两鼻。鼻指闻性而言,意是一人有二闻性,然则,今对佛问道者,应有二阿难,其中谁是汝阿难之体,又谁非汝阿难。佛恐阿难辩曰,阿难无二,鼻亦唯一,不过能知香臭二气而已。故继续破之:若鼻是一,则香臭气亦应无二,而混合成一。二尘合一,则闻臭时,臭亦成香;闻香时,香亦成臭。臭可成香,则臭无臭之自性;香可成臭,香亦无香之自性;香臭二性俱无,则以香为知,能生鼻识之义,如何能成。而鼻识界,又将从谁而立。

若因香生,识因香有;如眼有见,不能观眼;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。知即非生,不知非识;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。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。既无中间,不成内外;彼诸闻性,毕竟虚妄。

此破鼻识非他生,亦非共生。前文云香,是指能知之性;今云香是指所知之尘。若谓鼻识是因香尘而生,香为能生,识为所生,则此鼻识,应不知香。如因眼有见,见不能返观其眼。若识能知香,则此鼻识,决非从香生。或曰识从香生,香无知故,识亦无知,既然无知,已失识之分别作用,云何名识。‘香非知有’此句,海公认为是译者倒置其文,应云:‘知非香有’。紧承上文,识从香生,则应无知,无知则不名识,今既名识,当然非因香有。既鼻识之知,非因香有,则以香能生识,立香识界,义不能成。若谓因香而生之鼻识,诚然无知,可谓因果相类。但却与事实相违,因事实上,鼻识确能知香,可知此有情之识,绝非无情之香所生,不应因香立界,名香识界。

鼻识不从内之鼻根生,又不从外之香尘生,既无中间之识,如何显示内根外尘。内根外尘都不成立,云何能根尘和合而生识。根尘和合尚不能生识,当然不是无因而生。如是鼻识之知,非鼻生,非香生,非空生,非根尘和合而生,更非无因而生,求其生处了不可得,故知闻性无体,毕竟虚妄,是显缘生性空,即空如来藏,

是故当知,鼻香为缘,生鼻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鼻与香,及香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此结显鼻识相妄性真。以是鼻香为缘,生鼻识界之说,但属昔日权教,徒有假名假相而已,是谓缘生即假,显不空如来藏。今日据第一义理,相妄性真,本如来藏。藏性不变,即有即空,故非因缘;藏性随缘,即空即有,故非自然。是名缘生即中,显空不空如来藏。孙陀罗难陀,悟鼻识即藏性,故能身心内明,圆洞世界。

阿难,又汝所明,舌味为缘,生于舌识。

子四明舌识即藏性

味尘概括,咸淡甘辛等。此举因缘生法,亦有二重能所,其义如前可知。

此识为复因舌所生,以舌为界,因味所生,以味为界。

此双征舌根,与味尘为能生识。以下随即破之。

阿难,若因舌生,则诸世间,甘蔗乌梅,黄连石盐,细辛姜桂,都无有味。汝自尝舌,为甜为苦,若舌性苦?谁来尝舌,舌不自尝;孰为知觉?舌性非苦,味自不生,云何立界?

此破舌能生识。若谓舌识因舌而生,舌为能生,舌识为所生;则无须凭借外尘之味。而诸世间,甘蔗乌梅等都失其味,然则离却此等,味尘之物,汝试自尝汝舌,究竟是甜抑或是苦。若然是苦,则舌已变成所尝之味,谁为能尝味之舌。舌不能自尝,犹如眼能见物,而不能自见;舌能尝味,亦应不能自尝。然则谁来尝汝之舌,而知其苦。若言舌性非苦,便是无味,则味自非生于汝舌,味尚不生,用何以显能尝之舌?舌根都无,云何可说,识从舌生,立舌识界。

若因味生,识自为味,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,云何识知是味非味?又一切味,非一物生,味既多生,识应多体;识体若一,体必味生,咸淡甘辛和合俱生,诸变异相,同为一味,应无分别。分别既无,则不名识,云何复名,舌味识界?

此破舌识,非从尘生。若云舌识,从味尘生,则舌识自然变为味尘,同于识因舌生,识已成舌,舌不自尝于舌,又谁来尝舌而知其味。今识从味生,识既成味,味不知味,云何能分别而识知,是味非味。又甜酸苦辣等一切味,非来自一物,而是从多物生。能生之味,既从多物生,则所生之识,应成多体。若言识体唯一,而此一体之识,必然从于味生,则世间亦应唯有一味。如是世间盐之咸,水之淡,蔗之甘,姜之辛辣,应和合混而为一,能生于识。若然众味和合,则盐变异其相,似咸非咸;蔗变异其相,似甘非甘;姜亦变异其相,似辣非辣;如是诸变异相,同为一味,应无分别何者是咸,何者是淡,是甘,是辛。能生之味既无分别,所生之识亦应无分别性;既无分别,则不名识。识性既无,云何复名为舌识界,或味识界。

不应虚空,生汝心识。舌味和合,即于是中,更无自性,云何界生?

此破空与和合生。空本无知,无知之空,不应能生有知之识。若云舌之根与味之尘,和合共生,于其中间,元无自性,如水与土合,水失其流,土失其碍。根尘和合,根则失其知,尘则失其无知;能生之根尘,既失其自性,云何能生自性分别之舌识。舌识既无,舌识界从何而生。

\

综上,总明缘生性空,单根不生,单尘不有,既非空生,亦非根尘共生;求生识处了不可得,可知所生之识虚妄,当体即空,是显空如来藏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初识佛法

  • 佛学课本

  • 佛光教科书
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