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课 天台宗(三)
八、 一心三观
宇宙万有,悉含有空假中三种谛理,已详前课,今所言者,系对此三谛,加以观察,即空观假观中观,是为三观,此三观皆具于一心之中,名一心三观。作此三观,能破三惑之暗,而成三智。其关系是:修空观,破见思惑,证一切智。一切智是声闻缘觉,知一切法总相之智,总相即是空相,证此智即成如实觉了的般若德。修假观,破尘沙惑,证道种智,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之智,证此智即成离缚自在的解脱德。修中观,破无明惑,证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,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,化道断惑之智,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,故名一切种智,证此智即成常住不灭的法身德。此三德本人人所固有,无始以来,为三惑所蔽,不能显现,今若一修观破惑,即证本有,而成菩提涅槃之道矣。列表于下:
九、修十乘观法
乘是车乘,行者修佛道,如驾大白牛车 (1),直达涅槃宝所 (2),故名为乘。此十乘,虽标为十,只有一法,即观不思议境,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,合之为十种,故称十乘。今第一观,名观不思议境。即以能观之智,观自心中,微细的妄念,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,故是心亦是法,是法亦是心,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,若是上根人,即能悟入涅槃妙心,直达宝所。第二观名发真正菩提心。指中根人,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时,即发上求菩提,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,助成观法。第三观名善巧安心。此言于第二观,尚不得真证时,更修止观,以方便善巧,安住于一心也。第四观名破法遍。此言于第三观,尚不得真证时,要以一心三观的智慧,遍破三惑的情执,然后乃证也。第五观名识塞通。此言于第四观,尚未入法性时,能了别烦恼,生死,六蔽 (3) 等为塞,菩提,涅槃,六度等为通,而离塞从通也。第六观名道品调适。此言于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时,可知前之法门,必与我不相应。如是则当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,采择适于吾机者,修之以入道,中根人,至此第六观,必发真证。第七观名对治助开。此言最下根人,若对于第六观观行,尚未通达,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,如是当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,以对治事惑,助开正道理观也。第八观名知位次。谓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,如实了知。第九观名能安忍。谓至此障转慧开,神智爽利,于内外障碍,皆能安忍不动也。第十观名离法爱。谓至此内外障惑,悉皆断除,惟有法爱存在,若断法爱,即发真中道也。
十、修四种三昧
修四种三昧,亦为本宗的观行,一、常坐三昧,又名一行三昧,以九十日为一期,独居静室结跏趺坐 (4),舍诸杂念,专系念法界(5),若遇疲倦疾病睡盖 (6) 等障,尝专称一佛名,以求加被,而念念不离于此三昧。二、常行三昧,又名般舟三昧,亦三月为期,绕行念阿弥陀佛,无休息时,由佛威力,三昧力,及行者本功德力,能于定中见佛。三、半行半仕三昧 (7),七日为期,持咒旋绕,思惟实相,或依法华经,于三七日间,或行读此经,或坐读此经皆可。四非行非坐三昧,亦名随自意三昧(8)。其法于一切时中,一切事上,随意作观,不拘期限,但观自心,念起即加觉照,而除灭之。
【注释】
(1)
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,鹿车喻缘觉乘,牛车喻菩萨乘,此三是权乘,大白牛车喻佛乘,此一是实乘。
(2)
珍宝之所,简称宝所,法华经以喻究竟之涅槃。
(3)
蔽是覆蔽之义,能蔽净心者,有六种,名为六蔽。一、悭贪能蔽布施,使之不生。二、破戒能蔽戒行,使之不生。三、镇恚能忍辱,使之不生。四、懈怠能蔽精进,使之不生。五、散乱能蔽禅定,使之不生。六、愚疑能蔽智慧,使之不生,观此可知即六度的反面矣。
(4) 见中级教本第卅八课注七。
(5)
法界有两种解释:一、就事言,法是诸法,界是分界,诸法的分界,各各不同,名为法界。但是,一一法名为法界,而总该万法,也可以称为一法界。二、就理言,真如的理性,名为法界,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,又诸法皆同一性,故名法界。此处所称系念法界者,即指真如法性而言,也就是系念吾人的自性,因为无情诸法的法性,与有情众生的佛性,名虽异,而体则同也。
(6)
盖即盖覆之义,谓能盖覆心性,不生善法也。含贪欲,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法、名为五盖,参看初级教本第十五课注五。
(7)
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,制立方等三昧行, 与法华三昧,皆为四种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,止观二,及方等三昧行法,详记其仪轨作法。
(8)
非行非坐三昧,即随自意三昧,天台为成四句故,名非行非坐,南岳就实,名随自意,谓随意修习三昧,不关行坐也。
【习题】
(一) 何谓一切智?道种智?一切种智?
(二) 把修三观。破三惑,证三智,成三德的关系,列成一表。
(三) 法华经以四车喻权实二乘,此四车中,何车譬喻何乘?
(四) 观不思议境,要如何作观?
(五)六蔽何义?各蔽什么?
(六) 般舟三昧,如何修习?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