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修行网

《三论玄义》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论述

发布时间:2023-02-15 18:21:54作者:金刚经修行网

  《三论玄义》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论述

  菩提法师

  前言

  《三论玄义》是吉藏大师居慧日道场时,奉隋炀帝之命而作的,因此《三论玄义》上署为:“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”。时间大约在隋开皇十九年(公元599年),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到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,他随杨广到日严寺之间的几年《三论玄义》是概括地论述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及《百论》的一部论书。也是吉藏大师倾其全力,以显三论宗义的重要著作。对学习三论宗的人来说,这是一部必读的入门书,本文将从以下的几个部分来阐述《三论玄义》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。

  一、三论玄义简介

  《三论玄义》分为卷上、卷下两部分,卷上总括地叙述了三论宗义,破斥各种错误见解以归中道实相。卷下又分十三科,详尽地论述其所由。为使同学们于全书的主要内容,有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,特将之列表于下,然后再分别介绍。(表略)

  《三论玄义》卷上:通序大归,从两个方面来阐述:一、破邪:破斥不合三论思想的佛教内外各种派别;二、显正:阐明三论思想,中道实相等正确见解。对于那些与三论思想不符的内外各种派别,又从四方面加以破斥:㈠摧外道:“心游道外,故名外道”。这是对佛教以外的各种派别总批判,文分为两个部分:⑴天竺外道、⑵震旦众师。㈡折毗昙:对信奉《阿毗昙》为无比法的说一切有部的批判,初略明六种毗昙之立宗,进而以十门破斥其非:⑴乖至道、⑵扶众见、⑶违大教、⑷守小筌、⑸迷自宗、⑹无本信、⑺有偏执、⑻非学本、⑼蔽真言、⑽丧圆旨。㈢排成实:对信奉《成实论》的小乘经量部的批判,以十义证明《成实论》,是小乘之论而非大乘:⑴旧序证、⑵依论征、⑶无大文、⑷有条件、⑸迷本宗、⑹分大小、⑺格优降、⑻无相即、⑼伤解行、⑽检世人。㈣呵大执:对某些大乘教派所偏执的观点进行批判。主要是针对道场寺沙门慧观的五时判教,以众经论为证,指出五时判教的观点是不正确的。

  在论破四种邪论时,吉藏大师旁征博引了许多事例,其中有些是难得的史料,如在摧外道中,便涉及到古代印度正统婆罗门教,耆那教等哲学流派中的数论派、胜论派、地论派以及其它邪门外道的思想。在《折毗昙》与《排成实》中,说明他们的思想渊流与观点。这为今人作小乘佛教的思想研究,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对正统的三论思想阐述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:一、明人正:引《楞伽经》、《摩耶经》为证,阐明圣龙树破邪显正,大小俱斥的正确;二、显法正:以中国名德、印度名德以及罗什大师,改小乘而学大乘,来说明龙树大乘教法的正确。显正主要是显法正,以诸法实相中道之正理,破除种种邪见,辨明无依无著的正观宗旨,同时也确立了三论宗的宗义。

  《三论玄义》卷下:“别释众品”分十三科来阐释:

  一、经论相资:诸佛为众生失道,是故说经,菩萨为众生迷经,是故造论。经资于论,明菩萨学佛经而造论,论资于经,使众生容易理解经义。

  二、经论能所绞络:从“经为论所”、“经所为论能”、“论能为经所”、“论所为经能”之四句,而说明经论互相绞络,互为能所。经以二智为能说:二谛为所说,论以二慧为能说,言教为所说。

  三、造论缘起:龙树、提婆,为诸部异执之迷失佛经而失却道义,所以造论,论其迷情。此中对印度佛教之上座部、大众部之分裂,上座部又分出的十部,大众部又分出的八部,共十八部的历史情况,都作了简略的论述。

  四、诸部通别:《中论》通破大小二迷、通申大小两教,《十二门论》始终通破大乘之迷,通申大乘之教,而不别破小迷、别申小教。《百论》通破大小之邪,通申如来大小两正,始终为明大乘,所以是大乘通论。

  五、众论立名:《大智度论》从所释之经立名,《中论》从理实立名,《十二门论》从言教立名,《百论》从偈句立名。四论通显中道之理,今欲互相开避,所以有四部的差别。

  六、众论旨归:《大智度论》以实慧,方便慧为宗。《中论》以二谛为宗。《十二门论》以境智为宗。《百论》以二智为宗。

  七、四论破申:三论通破众迷,通申众教。《大智度论》别破般若之迷,别申般若之教。就三论中,《百论》正破外,傍破内,余二论正破内,傍破外。

  八、别释三论:三论同具破邪、显正、言教三义,所以各为三论。《中论》明所显之理,为广论《百论》破于邪执为次论。《十二门论》名为言教,是略论。此中共有八义别释。

  九、三论通别:以《大智度论》和三论相对来讲,《智论》为别论,三论为通论,若单以三论来讲,《百论》为通论之广,《中论》为通论之论,《十二门论》为通论之略。

  十、四论用假:四论虽具有四假,但《大智度论》多用因缘假,以释经玄义。《中论》多用就缘假,《百论》多用对缘假。

  十一、四释对缘:《百论》是提婆破斥当时盛行的外道邪见,兼除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见者。《中论》是龙树出世,为破小迷,申大教,令回小向大的论著。

  十二、三论破缘:众生根机有利钝不同,有闻《百论》始舍罪福,终破空有,当此言下,得悟无生。有闻《百论》后出家禀受佛经,方乃得悟。有闻《百论》不了寻经,更起迷执为《中论》所破,方乃得悟。更有一种直至闻《十二门论》,方乃得悟。

  十三、中论名题:《中论》的立名有广有略,略则但称《中论》,中是所论之理实,论是能论之言教,若广则称《中观论》。

  上来就《三论玄义》的全部内容,作了一个简略的交待。我们从它的思想内容及体系中,可以看出吉藏大师之著作逻辑性极强,且条理都很分明,尤其是在“造论缘起”一节中,对印度佛教上座部及大众部分裂的历史情况分析,充分地体现了吉藏大师历史地看问题的思想观点。

  二、三论玄义的中道思想

  三论宗一向的宗旨是破邪显正。所谓:“破邪则下扬沉论,显正则弘大法。”在《三论玄义》的“显法正”中,有这样的一段问答,可说明三论宗义:

  “问:若内外并呵,大小俱斥,此论宗旨何所依据耶?答:若心存内外,情寄大小,则堕在偏邪,失于正理。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。若正观不生,则断常不灭。若断常不灭,则苦轮常运。以内外并冥,大小俱寂,始名正理。悟斯正理,则发正观。正观若生,则戏论斯灭。戏论斯灭,则苦便坏。三论大宗,其意若此,盖乃总众教之旨归,统群圣之灵府,昧道之流,岂不栖凭斯趣耶?”

  这一段文字,以破邪显正二途,阐述了三论宗义。破邪是破有所得,显正是显无所得,有得即是邪,无得乃为正。此论只破不立,破斥计执妄见,别无所得,故破邪即显正。先从反面说,如果心中有执著,就是堕入偏斜的错误,从而丧失了中道之理,就不可产生成佛的智慧;断见常见还存在,就会在三界中不断地轮回受苦。如果对世界的一切都改有执著心,便是悟了中道实相,从而产生成佛的智慧,戏论也就不复存在了,自然也就不会在三界中轮回受苦了。但是,想悟入中道实相的前提,就是正确地理解三论宗“空”的思想。

  《三论玄义》中直接论空的地方没有,唯在批判小乘阿毗昙执“人空法有”及成实执“过未无体”的同时,略述了空义。并列举了四条大小乘空义的区别:

  一者,小乘析法明空,大乘本性空寂;二者,小乘但明三界内人、法二空,空义即短,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,空义即长;三者,小乘但明于空,未说不空,大乘明空,亦辨不空。故涅?云:“声闻之人,但见于空,不见不空,智者见空及以不空,空者一切生死,不空者谓大涅?”。四者,小乘名为但空,谓但住于空,菩萨名不可得空,空亦不可得也。

  此中,“大乘本性空寂”一句,即是理解大乘空宗中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一个命题。“智者见空及以不空”,“菩萨名不可得空,空亦不可得也”二条,已由空转到中道实相义。而中道实相义是不能够言说的。在《三论玄义》折毗昙之初乘至道中即说:

  “乘至道者,夫道之为状也,体绝百非,理超四句,言之者失其真,知之者反其愚,有之者乖其性,无之者伤其体。故七辨辍音,五眼冥照,释迦掩窒,净名杜口”。

  既然是不可言说,为何世尊又苦口婆心地说法四十九年呢?要知道世尊于无言处假名言说,是为了使众生觉悟,所以他不得不开口说。这其中有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,约定俗成的一切法的假名是有的,同时这一切法又皆是空的。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、密切关联的,有空才有假名,有假名也才有空。所以吉藏大师在《三论玄义》中说:

\

  “有不自有,因空故有,空不自空,因有故空。”这即是告诉我们,看事物即不能执著有(假名)也不能执著空。执著空有都未明了解佛陀教义的真际──中道。举例来说,若有不存在的话,则空亦不存在,空是用来除去有的执著,若有执著被除去了,又有了空的执著,那么,病除药存,依然是病。又如水能灭火,若水中也起火,那就没办法了。

  三、三论玄义对教判的批评及主张

  教相的判释,是把释尊一生所说教法的形式、方法、顺序、目的、内容等,予以判定,并且解释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、地位等特征。然《三论玄义》中,慧观的五时教判,却是吉藏大师所不能容纳的。他坚决地反对这种教判主张,并说:“以经验论之,唯有二藏,无五时矣”。慧观的五时说为何?《三论玄义》卷上,呵大执中说:“一者,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,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,为大乘人明于六度:行因各别,得果不同,谓三乘别教。二者,般若通化三机,谓三乘通教。三者,净名、思益,赞扬菩萨,抑挫声闻,谓抑扬教。四者,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,谓同归教。五者,涅般,名常住教。”

  吉藏大师为什么不同意慧观的这种主张呢?《三论玄义》一开头便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:“夫适化无方,陶诱非一”。佛陀的教法是无碍自在,适应各种根机的人来学习的,因此他的救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,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。佛陀教育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能适应学生的个性、需要和能力而予以巧妙的教导,即所谓因人而异,因材施教。所以,吉藏大师在《三论玄义》中极力地批判慧观五时教判之说的不能成立,同时主张只有声闻藏与菩萨藏的划分,也就是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。他认为“教理多门,理唯一正”。佛说法的目的,无非是让众生尽皆得悟。但从另一方面讲,他又说:“但小乘教者,正观犹远,故就四谛教为宗;大乘正明正观,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。但约方便同异,故有诸部差别”。这就是说,佛陀的言教,既然有各自所对机宜不同,就不妨有诸部的差别。吉藏大师的这种思想主张,在《三论玄义》卷上,归结为:“通论大小乘经,同明一道,故以无得正观为宗”。此语道出三论的宗要即是“无得正观”,这是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根本点。

  结束语

  《三论玄义》,对三论宗的研究者来说,无论是在过去、现在乃至将来,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而《三论玄义》的作者嘉祥大师,也将永远地为三论学者所崇重。余虽不是三论宗的徒裔,但对三论宗却有着广泛的同情。今年秋季,在佛学院讲述《三论玄义》,顺便把几年前的一篇旧作,略事整理,题为《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论述》。因搁置的时间久了,其中有些部分的资料已佚失,所以,仅供同学们参考,不妥之处,敬请指正!

  1997.9.28 写于福建佛学院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初识佛法

  • 佛学课本

  • 佛光教科书

版权所有:金刚经修行网